綜觀佛教史,從最早,佛尚在世的原史佛教,在佛滅後百年之內,由第二次的七百結集分界,進入了部派佛教。


  最初部派佛教分為大眾部和上座部兩部,後又相繼由「大眾部」和「上座部」又分出多個部派。「上座」在佛教中的意思是年高德高的長老,「大眾」在佛教的意義是泛指團體內的佛弟子們。


  上座部多實保守傳統,大眾部則多自由革新。兩部的傳播布教的路線也不同。


  也因兩種不同的風格,後世上座部所傳播為主的南傳佛教尚能多保有原始佛教的面貌。


  而大眾部則逐漸發展現今的大乘佛教,多往北傳入漢再傳入日、韓。


  分部的主要原因是因佛弟子對於教理和律持部分見解有出入。以世俗凡夫而言,佛教的分部是必然的,如佛世時,就有十大弟子,各有所重,如智慧第一舍利弗,頭陀行的大迦葉,持律的優婆離,多聞經教的阿難。同樣的習頭陀行會一起修行,持律精嚴的會一起修行。那是必然所趨。


  但雖各有所解,但仍是由於佛最根本的思想教法為依歸,如原始佛教所重視的行解脫道和大乘佛教所重的菩薩道同樣契合佛的斷惡修善度眾的本意。


  但為保有健全的佛法使佛法不脫於止惡向善、自利利他、乃至涅槃解脫的功能,以不違背釋尊的本懷是佛教發展過程所各尊守的最高原則。惟有尊守這原則,佛教才能免於過度發展,逐漸融入消失在眾多外道和文化背景的洪流中,也才能遠離因自身的墮落而自絕後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bui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