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史上,初期大乘佛教思想興起時,聲聞(小乘)思想與大乘佛教思想是對立的局面。

  一般說的聲聞佛教的思想中心是以自我解脫為要務,大乘思想是以廣度一切眾生為理想。在大乘經典中,可以不斷的見到發起悲願的菩提心,呵斥疾入涅槃的聲聞人。而聲聞佛教因大乘教義為後期所興的思想,而斥大乘非佛所說。

  但以二分法絕對的分化聲聞與大乘是有問題的。

  在大乘思想中,是不急著斷煩惱,不自利,以在五濁惡世度眾生,利他為主。但事實上一個滿身具備貪嗔癡的人,已經具足了造惡的能力與行為,若菩薩不斷煩惱而空有菩提心,那也仍會不斷的以身口來持續的傷害眾生。而菩薩是必須修行六度萬行的,一個貪行人是無法修施波羅蜜,嗔行人無法修忍辱波羅蜜,癡行人是無法修般若波羅蜜。於是乎可供思考的是,菩薩真能不斷煩惱,不著重自利而大唱度一切眾生的高調?

  而在聲聞佛教中,雖然以斷盡一切煩惱,永斷生死以入涅槃。但一個約束煩惱乃至於斷煩惱的聲聞佛子,已經具足了不傷害眾生的能力。在十善中,無貪嗔癡的惡意業,就沒有殺盜淫妄等身口惡業。而回觀佛世,聲聞弟子畢生盡心盡力的遊化弘揚佛法與解脫之道,那也是普利人天、化導眾生。在佛的大弟子中,也留下了為法殉道,弘化於惡性邊地的典範出現,雖是乘聞弟子,但同時體現了「不為自已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大乘精神。

  於是也不能說聲聞佛教只是一群只顧自已的離苦安樂,而不管眾生死活。而大乘佛教也不可能絕對的只為眾生,而不須自我的修行,那也是會有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bui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