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思想的興起,是在於佛滅數百年後。

  大乘佛教是相對於聲聞乘而說的。在佛世時,佛弟子斷盡煩惱到達解脫生死時,即是證得「阿羅漢」果,阿羅漢是梵文,意譯為「無學」。意思是阿羅漢以是最高學位,當佛弟子證得阿羅漢時,常自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而佛在當時也被稱為阿羅漢,只不過佛是大阿羅漢。

  但佛弟子仍體現到,聲聞弟子所證得的阿羅漢果的賢聖者,仍和佛陀有極大的不同之處,在福德、智慧、餘習方面,仍大大的不如佛陀,於是體見到阿羅漢果聖者並非真正到了無學位,仍是「有學可學」的。於是佛弟子了解到聲聞人仍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有所不淨,於是再度向佛看齊,直向菩薩的大道。

  於是佛弟子開始探討,世尊成道前,是如何的修行。在佛世時,成佛之前的釋尊即被稱為菩薩,在《本生經》中談到佛陀在過去無量劫無量生所修的無量廣大的六度萬行,其中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割肉餵鷹、投身餓虎。還有《金剛經》中,釋尊於無量劫前做五百世忍辱仙人,被國王割截身體而不起嗔,並發願要在未來成佛時要先度對忍辱仙割截的國王。

  於是大乘思想,基於這兩大要素而展開。因見到了聲聞的不足之處,又因懷念已入滅的佛陀,起而研究釋尊成道前的廣大菩薩的利益度脫一切眾生行。進而迴小而向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bui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