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迦葉於佛世時,出於對於佛的敬意,雖對教團不滿,但並不過問僧事,,離僧眾獨居行頭陀行,或許也是因為有佛在世,令摩訶迦葉沒有立場對教團進行變革。

  摩訶迦葉的我行我素在經典中很常出現,釋尊常勸摩訶迦葉,但都遭摩訶迦葉拒,對於自已所行的頭陀苦行覺得盡善盡美。甚至在《增一阿含.四一》中說:「我今不從如來教,所以然者,若當如來不成無上真正道者,我則成辟支佛。然彼辟支佛,盡行阿練若…或行頭陀,如今不敢捨本所習,更修餘行。」摩訶迦葉就算佛當時沒有成佛,摩訶迦葉仍可靠自已的修行成辟支佛,而辟支佛皆行頭陀行或行阿蘭若。

  對於摩訶迦葉這樣的認為,或許是真的,就算佛沒有成正覺,摩訶迦葉還是可成道。但如今釋尊已成正覺,摩訶迦葉仍執持以沒有佛陀時的辟支佛頭陀行,這有似乎是本末倒置,不管怎樣,多少是無視於釋尊之教導。而這樣的情形同樣發生於王舍城結集,阿難傳釋尊遺教「小小戒可捨」,然而阿難沒有問釋尊何為可捨的小小戒,這在各部律都舉這是阿難的「不問微細戒」為第一項突吉羅,但阿難就算有忘了問微細戒為何的過失,應該都不及摩訶迦葉直接違抗釋尊遺教的嚴重。

  以當時參與王舍城的諸大阿羅漢雖多半傾向重持律如優波離等,也因此內心多少沒辨法同意「小小戒可捨」,但畢竟是釋尊的遺教,是以會說「若佛所不制,不應妄制;若已制,不得有違。」的唯有曾說過「不從如來教」的摩訶迦葉一人而已,這實是有負釋尊入滅前殷勤囑付「小小戒可捨」的用意與苦心。

  而也因摩訶迦葉的「佛不制不制,不制不有違。」使後世佛教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智論》言:「毗尼中結戒法,是世界中實。」隨著時空的推演,不同文化間的傳播,許多的學處已經無法符合佛弟子的生活且拘礙著,許多應隨著世代出現的規範,也只能成為清規而已。

  其實阿難沒有問微細戒雖然可惜,但這是可彌補的。如《十律誦》佛說:「我般涅槃後,若僧一心共和合籌量,放捨微細戒。」南傳《銅碟律》與《長部.十六.大般涅槃經》:「我滅後,僧伽若欲放捨小小戒,可捨。」《毗尼母經》:「吾滅度後,應集眾僧放捨微細戒。」這三段經文皆言,應集眾捨小小戒,這也等於說是可以以僧團的力量,僧伽是梵文,又有「眾」的意思,亦是指僧眾,以其相應的僧眾間的羯摩法放捨應捨的微細戒,這也是說「一心共和合籌量」的,小小戒多是屬僧團的生活有關,集僧眾共同討論生活中應該要有或已不合時儀的規定,應該是可以實行的。可惜被放棄了。

  王舍城結集,摩訶迦葉的頭陀行使其不能熟悉僧團眾中的生活方法,在佛初滅的非常時期,沒有使僧團大眾發揮其應有的制度與力量,摩訶迦葉不儘不重大眾,也不太尊上座。雖佛滅了但僧中仍有不少弘法人才,但摩訶迦葉不能廣集法將,甚至欲將多聞阿難拒於門外,這是不可想像的事,未能集思廣益是王舍城結最大的問題,這些問題是後世佛弟子無可忽略且努力解決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bui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