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戒律,最重要的,是能使佛法長久住世。

  聲聞戒律中,大多是比較消極的止惡,對於惡法,只要做了,便算犯戒。相對於大乘菩戒律言,除了「不應做的做了」,「應該做的不做」也算破戒。所以大乘菩薩戒更是多了積極修善,入世度化眾生的精神。

  佛世,釋尊制戒,目的是對制眾生煩惱。維持僧團的和諧。

  戒律如何對制眾生煩惱。例如說:我們凡夫都有欲望,但平常那欲望不會顯現,而一看了G片或貼圖,欲望就被點燃,燒無止盡。就好像一杯茶,放久了,茶葉自然沉在底部,您應要去搖它,那茶葉和水就和在一起,混濁不清。

  戒律有辨法使佛法常久住世,是因為戒能使清淨莊嚴,戒的清淨莊嚴在汙垢的娑婆世界,是無有可比的。一個清淨持戒的僧俗二眾,必定受人天尊重敬仰,有辨法統領大眾、弘揚佛法。而佛法才得以藉由這股清流而常存。持戒不淨,自然惹人非議,所說的法,就算是正法,也不能使人信受,因為本身就不清淨,說出來的法就沒有說服力。而佛法的弘通和傳承就受到了阻礙,那就是法滅之時。

  是故:
  《大智度論,二十二卷》:「是佛弟子眾,戒眾具足,禪定眾、智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具足;四雙八輩,應受供養恭敬禮事,是世間無上福田。」

  《雜阿含經.550》:「是名世尊弟子僧,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供養、恭敬、禮拜處,世間無上福田。」

  聖嚴師父著《菩薩戒指要》:「聖弟子們由於具足了戒、 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五法, 所以堪受世間供養。」


  但戒律的持法此世以有極大的諍議,雖時代的遷移和文化的差異,要全持佛世所持的戒,已是難能的事。除了基本大戒之外,世尊直到入滅時,仍在制戒和修改。

  《五分律》卷二十二,佛陀曾說:「雖是我所制,而於餘方不以為清淨者,皆不應用;雖非我所制,而於餘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 」足見戒律並非一條條教條,而是極富彈性,應時應地而化眾生。 此在戒律史上被稱為「隨方毘尼」,也就是由於地域的不同,比丘應當以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及法律為原則。

  又在釋尊入滅之前,於《長阿含經》卷四第二《遊行經》中:「自今日始,聽諸比丘,捨小小戒。 」於是在佛滅之後結集三藏的大會上,阿難稟告摩訶迦葉,說他親從如來聞如是語:「吾滅度後,應集眾僧,捨微細戒。」可是佛陀並沒有說明那些戒是「小小戒。」最後始由摩訶迦葉作結論說:「汝眾所說,皆未與微細戒合。隨佛所說,當奉行之,佛不說者,此莫說也。」也就是說,既然不知道什麼樣的才算是「能捨的小小戒」,那就全部持,一樣都不能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bui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