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十善,是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共法。共法的意思是共同的法門。

  持五戒、修十善,是當人的根本,更是升天、證四聖果(聲聞)、成辟支佛(緣覺」、行菩薩道的根本。

  五戒是「殺生、竊盜、邪淫、妄語、酒」。五戒前四戒屬「性戒」。性戒的意思是就算不是辟佛教徒,沒有受三皈五戒。只要「殺、盜、淫、妄。」,就會墮落。

  而酒本身並不屬惡行。只是飲酒會失去行為控制的能力,容易成為造惡的助緣。而飲酒時也常伴隨著葷食,或是大眾無記、散亂、戲論、嘻笑、放逸、種種聲色五欲中。完全無助於身心性的進化和成長。

  除非以酒為藥路之用,即可開緣。此時,飲酒不以為歡,不以為樂。而是為醫療形體、滋養色身,應用多少就服用多少。

  十善是從五戒而延伸而出。五戒約束的尚只是外在身的行為。十善連內心中的想法意識都必須觀照。

  十善分成「身(行為)、口(語言)、意(內心的意念)」的部分。以「身三、口四、意三」合為十善。

  十善為何。《漸一切智德經.卷一》:「離于殺生(身業)、不竊盜(身業)、捨愛欲邪婬(身業)、不妄語(口業)、離兩舌(口業)、不罵詈(口業)、不綺語(口業)、不貪取(意業)、無嗔恨(意業)、棄邪見(意業)。」

  在《大毗婆沙論.卷一一二》有名十惡,是十善是反面:「斷生命、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麁惡語、雜穢語、貪欲、嗔恨、邪見。」

  戒的持法有消極和積極兩種。

  消極面純粹是為斷惡而說,因為畏懼惡果,而勉強自已不造惡業。例如說:有人很想吃肉,可是怕招感多病短命是惡果或是末來世業感地獄,而不去吃肉。

  積極面的持戒是慈憫眾生,見到眾生肉,便興大悲心,不忍食眾生肉,見有眾生級將被烹煮,更會積極的去救護眾生而勸人放生不殺或自已放生。而對眾生無嗔恨心,自然不會惡口辱罵眾生。無貪欲,自然不會邪淫。比起五戒,十善法是積極的多了。

  但不管積極、消極。具足了五戒的戒德,終不墮落。持戒雖說是為了斷惡,但持戒本身就是善行,戒的目的是除了保護自已不落惡道,亦是不將種種惡法加害眾生。不惱害眾生,就是利為了眾生。

  是故說三聚淨(攝律儀、攝善法、攝眾生)為一體。無高下次第之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bui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