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全稱為「菩提薩埵」。菩提薩埵是梵文(Bodhi-sattva)。意為「覺有情」。「菩薩摩訶薩埵」(梵 Maha-sattva)是指菩薩中的大菩薩。摩訶在梵文有「大」之義。如《佛說阿彌陀經》:「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侯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那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其中目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在其他經中又可見到譯為「大目犍連、大迦葉、大迦旃延」。菩薩摩訶薩。亦被尊稱為「大士」還有像徵即將成佛的「法王子」。《佛說阿彌陀經》:「并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地藏經》卷中(利益存亡品第七):「是長者久證無生,化度十方,現長者身,合掌恭敬,問地藏菩薩言:『大士!是南閻浮提眾生命終之後,小大眷屬為修功德,乃至設齋,告眾善因,是命終人得大利益及解脫不?』

  僧肇著《注維摩經》卷一:「菩薩、佛道名也;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智度論》卷四:「菩提名諸佛道,薩埵名『成眾生』或『大心』,是人諸佛道功德盡欲得,其心、不可斷、不可破、,如金剛山,是名大心。……菩提心自利利他故,度一切眾生故,知一切法實性故,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故,為一切賢聖所稱讚故,是名菩提薩埵。……有大誓願心不可動,精進不退,以是三事名為菩提薩埵。

  由上段大智度論可知,菩薩之所可成為菩薩,在於「發大心」「大誓願」,如此心願名無上菩提心,菩提心的內容在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自利利他行。

  菩薩求不為自已的解脫涅槃而求佛道,乃為一切眾生而求佛道。《大品般若經》卷26〈平等品第86〉:「是菩薩摩訶薩為是眾生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從初發意已來,所有布施,為一切眾生故,乃至有所修習智慧,皆為一切眾生,不為己身。菩薩摩訶薩不為餘事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為一切眾生故。」《廣釋菩提心論》卷一:「為欲救度一切有情故。起悲願等力。趣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不為度眾生我即不發是菩提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bui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