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心,是大乘佛法重要的一環。佛道的親證,必須先過五十二菩薩位(註:《菩薩瓔珞本業經》)而成就佛果。《觀無量壽經》:「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上文已說過菩薩的工作是自利利他行。但菩薩並不是被逼著去作如此難堪難忍的菩薩行,而是因見眾生所受無量的苦惱逼迫,所生起憐憫心並發起救苦救難的誓願行。

  《觀佛三昧海經》:「悲者見眾生受苦,如箭入心,如破眼目,心極悲苦,遍體雨血,而欲拔之。」《梁皇懺》卷一(皈依三寶第一)取材此三昧經的此段入懺文中:「所以三昧經言。諸佛心者。是大慈悲。慈悲所緣。緣苦眾生。若見眾生。受苦惱時。如箭入心。如破眼目。見已悲泣。心無暫安。欲拔其苦。令得安樂。」簡單的說,所謂的悲心,就是希望眾生不要再受苦的心。

  《大智度論》卷二十七:「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慈心是希望眾生得到快樂的心,悲心是希望眾生除去苦痛的心。並以一切有助於眾生升起喜樂心的因緣(人、事、物)施予眾生,和一切有助於眾生脫離苦痛的因緣施予眾生。

  當然對於一個菩薩而言,化導眾生光是只有慈悲心是不夠的。尚須般若智慧來度脫眾生。有悲無智,使悲心無所伸展,只有憐憫眾生的心(悲心),但沒有令眾生離苦的方法(般若)。那也只能看著受苦眾生乾著急,或因化導的方法錯誤,而將眾生推向更苦的境界。而有智無悲,雖擁有化導眾生的方法,但並不憐憫眾生,不想用以療癒眾生的苦迫。如同一個大富人,空有金銀財寶、家財萬貫,但不肯使用,那金銀只不過是石頭,鈔票只不過是一疊紙。

  是以大乘法強調悲智的並行運用。《大般若經》卷五十一(初初辨大乘品第十五之一):「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布施波羅蜜多?』佛言:『善現!若菩薩摩訶薩,發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自施一切內外所有,亦勸他施內外所有,持此善根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現!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波羅蜜多。』」(註:善現是佛陀十大弟子解空第一的須菩提,是以《金剛經》梁太子作經分有(善現啟請分第二))其中又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為大乘佛教所強調的,印順導師在其著作《香雨華雲》中有如下的解釋:「以成佛為標極,以學菩薩發心修行為方法的,是菩薩乘(佛乘)。菩薩乘的 特質在:『一切智智相應作意(菩提心),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空慧)為方便 』;或『菩提心為因,大慈悲為根本,以方便而至究竟』。」

  是以悲心的增長,必由其相對應的智慧令其發揮。而得以成就菩薩行者的自利利他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bui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