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愛」與「慈悲」的不同在於,愛是在為私欲的陰影下而有局限性,如此的愛是因貪而起,所產生的執取而計著「有我」。慈悲,慈是與樂、悲是拔苦。是明了世間的空性與無我的特質,通達世間的幻化不實而起的願眾生能離苦的心,這樣的慈悲是無障礙的,平等一切眾生的,不隨貪愛而起的染愛,而是與一切智智相應作意而生的大悲心。

  愛的起因,是有六根對外境所生的六塵,為追求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樂所生的貪愛而進而造成執取的現象。如見到一個人的色相美,於是對於眼見到足以樂的物質色欲,於是生追求的染愛心。

  慈悲的起因,是與一切智智相應,也是以智慧出發的菩提心為因,在慈悲中又有般若的空慧為方便,明了眾生無我,在求度的過程中,知受苦的眾生不可得、救度者也不可得、救度的方法也不可得。這便是大乘三心的:菩提心為因「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心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

  於是可知慈悲與愛的不同,起因的動機和對待眾生的方法與所能成的果報都不同。

  最後愛因計著有我,而造成種種苦迫的現象,以自性見成就生死輪迴的根本。而慈悲的果德不止能超脫三界,不必在受輪迴之苦,更能圓滿佛果,達到究竟圓滿的涅槃之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bui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