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是佛法中極重要的論典,其作者是龍樹大師,一般後人敬稱為龍樹菩薩。龍樹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人物,在佛教史上縱有許多大師也少有能與其並論的。龍樹雖從未至中國遊化,卻能被推為中國的八宗共祖,其影響力與福德智慧可見一斑。

  《智論》是龍樹後期的作品,大帥一生著論極多,如《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論都受到後代佛弟子的高度重視。由其是《中論》,是龍樹早期的作品,內容邏輯嚴慬,評破諸家邪見而顯揚佛法正義,排除宗教素養,其中已有極高的哲學義理價值。雖然這麼說對於龍樹與《中論》都是無禮的,秉除信仰而談佛學義理是不能稱的上是佛法的,但這說明了《中論》對於所明的中道正法絕對不是一般的宗教狂熱份子的自說自話,而是站在客觀的角度論議其法,是經的起一再檢驗的正法。

  龍樹著其《智論》已是晚年,其智德經一生的修行弘化更而增輝。《智論》是為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所作,摩訶為「大」、般若為「智」、波羅蜜為「度」,以釋《摩訶般若波蜜經》故名《大智度論》。

  般若系的部類很多,多在大乘佛教初期的二百五十年間集出。般若系的最大譯者是唐大師玄奘所譯的《大般若經》,其內容集合了般若系各部。但玄奘大師在印度修學時唯識思想為主流,站在法相唯識的角度與羅什大師以中觀的角度譯經使其文義多少不同。這在羅什大師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與玄奘所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中能明顯見到,當然不同譯經大師所譯的用語語法會有不同,但內文文句整體還是不難看出譯經師是以何種思想背景為其作譯。這麼說並非批判二位譯經大師的優劣高下,而是正確的認識譯經大師與經應該有的思想背景與其差異,才能在閱經的同時更能如實的掌握佛法原意而從中受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bui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