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古大乘學者,一向特別重視《古大寶積經》的,也就是唐菩提流支編譯的《大寶積經》百十二卷的(普明菩薩會)。中觀大乘空宗的龍樹所引的《寶頂經》即是本經,又龍樹於《大智度論》言:「聲聞空如毛孔空,菩薩空如太虛空。」與《中觀論》言:「大乘說空法,為離諸見故。」皆引自本經。瑜伽大乘有宗唯識學者彌勒,在《瑜伽論.攝抉擇分》卷七八說菩薩正行十六事即是本經的摩呾理迦,安慧的《大寶積經論》則依此開敷演而成。而唯識大論《攝大乘論.所知相品》言成就的三十二名為菩薩法以及唯識學者所傳的十三種中道皆依據本經。可見,大乘空有二宗皆重視《寶積經》,從菩提流志編譯的《大寶積經》來看,屬古典《寶積經》的部份只不過是四十九會的其中一會-普明菩薩會,只佔百二十卷的其中第百十二卷而已,卻於空有二宗中,古諸位大德皆為此經造論深究其經中大義,《寶積經》之法要,可見一斑。特別是「寧起我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一語,為瑜伽唯識大乘特別重視的金句。

  本經的經題,寶積的意義,或從人立名如《普明菩薩會》、《大迦葉品》;或從法喻立名如《大寶積》、《寶頂》、《摩訶衍寶嚴》、《佛遺曰摩尼寶》。或從人法喻立名為《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

  本經的主旨乃宣說大乘行的,大乘的核心有三。:「大菩提願為本,大悲心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本經所明的,也如是所分為三段:修廣大正行重於菩提願;習甚深中觀重於空慧,作教化事業重於悲心,此三段的修習,完全符合大乘三德,乃菩薩的正道。本經與《般若經》大體相近,為菩薩及聲聞,大小兼暢而宗歸大乘,從觀慧而言,三乘同歸一法性,皆以無所得入道;另外,又菩薩之不共二乘的般若善巧廣行,重於菩薩的特勝,是正明菩薩道又兼說聲聞行的教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dybui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