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問說:「佛教不是說無我,那我是什麼?」的確,佛教是否定有我的,但佛教所否定的我是真實、獨立、永恆、自在的我。

  在世俗現象界中,佛教是承認仍有「我」的存在,但這個我是「假我」,是由因緣合和的五蘊身,這樣的假我是無常、不真實、是苦、是短暫的。

  但眾生在無明的自性見中,直覺上仍以為有個真實的我,於是生種種我執、我愛、我見。進而引發種種煩惱痛苦和生死輪迴。

  是故佛說的無我,能破眾生的種種執。但假我的身心有暫時的苦樂作用也不是佛教所否定的。於是在仍有假我的條件下,仍有善惡業報的分別與苦樂,這也是佛弟子所不可忽略的現實。


bodybui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於佛教中,人天乘的行法與菩薩乘的行法,於外相來看非常的相近。人天乘的福報從布施中來,而菩薩的救度中,亦著重於三種布施(財、法、無畏)。是以從外相而言,幾乎沒有差別。

  但其不同的地方在於修善時的「觀慧」。於人天乘中,眾生仍著於有個「我」在布施、有「施物」、有「受施者」,於其中起種種煩惱,於是招感的善法是「有漏」的,福盡終歸於無。

  但菩薩行者,具有大乘三心,於一切智智相應而起大悲心,以般若慧為方便,知其三輪體性是空。「施者」的體性是空不可得、「施物」的體性是空不可得、「施物」的體性是空不可得。於是心無所著。於是再次應證《心經》中「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而度一切苦厄。」於是招感的善法是清淨功德莊嚴的無漏善法。

  但「空不是沒有」,菩薩於性空中而體見眾生「宛然而有」的苦迫,而菩薩同時也知眾生的宛然而有的苦迫也只是因緣合會、消散後終歸於滅的性空中而行布施以利益益眾生。這是人天行者與菩薩行施的不同。


bodybui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人崇敬佛菩薩,往往多為功利的交易,如向菩薩許願,如菩薩佑助我,那麼我來還願。如:「重修廟宇,再塑金身」等等。這種賄賂式的祈求,即是毫無真實信仰,是非佛法的!信仰佛菩薩,向佛菩薩祈求,應如孩子信仰自己的母親,向母親祈求一樣;絕對信任,真誠親切。只要與兒女有利益,母親是會給予的。我們所祈求的,或是不合理的,或是與我們無益的,佛菩薩難道也會救助你?

  母親護助兒女,但兒女的光明前程,不是母親的賜予,不是一切依賴母親,而是自己立志向上,努力創造的成果。所以信仰佛菩薩,切不可推卸了自己在現實人生中應負的責任,過著事事依賴佛菩薩的生活,自己不長進,不離惡,不行善,不知歸依三寶,奉行佛法,顛顛倒倒。佛菩薩是大慈大悲的,但你自己罪業所障,佛菩薩也救不了你。所以應仰慕佛菩薩慈悲救世的精神,奉行佛法,誠切的實行,當然會得到佛菩薩的救護。在人生的旅程上,若遇到了無法解決的困難,如不是定業,不是罪有應得,憑著信仰的真誠,自能再佛教中獲得不可思議的感應!


bodybui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一般信仰中,總是有個全知全能的神,這樣的神具有賞善罰惡的能力。於是使信仰者懂得向善,因為向善將會受到於神的眷顧,而同時對於作惡者,信仰者也能生起作惡者必定受到神的懲罰。以此二者作為向善止惡的動力。但對於希冀神能對於造惡做出處罰,那亦無疑是一種嗔恨的心理,若無嗔恨,那就不可能有如此的心理。在佛教中,亦有許多佛教徒,在生活中遇到困難,也會以神教的思想來乞求佛菩薩去處罰造惡者。

  佛教言「因緣果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很明顯的指出,造惡者所受的苦果,是自已過去的惡行所致,而非佛菩薩降禍於惡人的處罰。

  那麼佛菩薩如何教化眾生?當以智慧和慈悲,而不是鐵和血。諸佛菩薩的慈悲是遍一切的,善者要度、惡者也要度。只不過眾生各有不同的得度因緣。

  再觀佛世,佛陀可沒用棍子責打、語言責罵過群弟子們,甚至任何一個眾生。於是對於希望佛菩薩處罰他人的佛弟子可能要失望的了,這樣的佛弟子恐怕自已也是個造惡者,以惡心希望佛菩薩對於其他的眾生產生惡行(處罰造惡者)本身已經構成惡的條件,惡心加上惡行以期待希望他人痛苦。

  當然造惡之人佛子有權力可以遠離,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也是「應當遠離」。但不是嗔恨他,而是慈悲他,希望佛子的遠離可以令他避免了傷害他人的機會,讓他沒有造惡的因緣。同時也是保護自已,避免自已嗔心的現起而有造下不善的機會。


bodybui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東西方文化中,「忍辱」的思想是共有的特色。「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是古人很早就體認到的人生處世的哲學。


  佛教的菩薩六度,忍辱也在其中。忍辱的定義是安住於逆境之中。除了對於凡夫眾生以煩惱的觸惱之外,還有五蘊色身的忍和環境上的忍。另外,持戒也須要一點忍辱的精神,一個沒辨法忍辱的人必定無法持要戒的。

bodybui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佛教中,「愛」與「慈悲」的不同在於,愛是在為私欲的陰影下而有局限性,如此的愛是因貪而起,所產生的執取而計著「有我」。慈悲,慈是與樂、悲是拔苦。是明了世間的空性與無我的特質,通達世間的幻化不實而起的願眾生能離苦的心,這樣的慈悲是無障礙的,平等一切眾生的,不隨貪愛而起的染愛,而是與一切智智相應作意而生的大悲心。

  愛的起因,是有六根對外境所生的六塵,為追求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樂所生的貪愛而進而造成執取的現象。如見到一個人的色相美,於是對於眼見到足以樂的物質色欲,於是生追求的染愛心。

  慈悲的起因,是與一切智智相應,也是以智慧出發的菩提心為因,在慈悲中又有般若的空慧為方便,明了眾生無我,在求度的過程中,知受苦的眾生不可得、救度者也不可得、救度的方法也不可得。這便是大乘三心的:菩提心為因「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心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

  於是可知慈悲與愛的不同,起因的動機和對待眾生的方法與所能成的果報都不同。

  最後愛因計著有我,而造成種種苦迫的現象,以自性見成就生死輪迴的根本。而慈悲的果德不止能超脫三界,不必在受輪迴之苦,更能圓滿佛果,達到究竟圓滿的涅槃之境。


bodybui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鹿母經》:「一切恩愛會,皆由因緣合,會合有別離,無常難得久。」這段經文非常的淺顯。以三法印檢驗,它是完全相符的。不止的恩愛會,現象的一切皆是因緣會合,既有因緣的合會而生,亦有因緣離散而滅,是無常的、是難得久的。這裡的恩愛當然是包括父母、家人、兒女、朋友、情人的一切恩愛會。

  一切現象由因緣而生的「假有」,當然其中「假有」的因緣合會中還是有「有」的作用。還是有苦有樂的作用,有善有惡的分別。這是可以現見的。

  那為何明明「有」卻說空,因眾生的恩愛中將會有執取,於愛執當前的種種樂相以為是恆常的,這是眾生的直覺本能,因而生種種苦迫之相。

  現在想針對同志中的一夜情是否構成恩愛會愛染執取的條件。當然一夜情的對相一個換一個,當事者對於「人」上可能每有太多的愛染,充其量只是肉體的交換。但是,一夜情的人本生所對於的「五欲樂」的愛染是不可能看不見的。雖然滅少愛染對相貪著,但五欲樂的愛染並沒有減少。最終五欲樂將還是因無常而離合,眾生依然還是因為自性恆常的見解,而感到痛苦。

  再簡短的探討是否造惡因。在一夜情的施行下可能多少會有誘惑說謊的情形。而這樣的行為只要導致其中一方的第三人名為所守護的人的痛苦,也不免是所犯邪淫。致於單純的同志性行為是否被佛教論為邪淫並不在今天的討論之內。


bodybui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樂」,那是在佛法上用功,承受三寶的恩德,而同時令自身的善法增長的喜樂。這算是宗教經驗。因為相信三寶,將自身的精神倚託於三寶門中而令生的安詳。

  法樂有別於一般的五欲樂,光「樂」本身的感受就天差地遠。五欲樂是染著的樂,是貪染、毒害已、毒害他人、是「粗、障、苦」。

  法樂是世間最上的妙樂,「淨、妙、喜」的。一般要有法樂並不難,只要比平常多用一點功就可以感受的到,當然法樂也有深有淺,越是用功,感受到的法樂就越強烈。

  當然一個真正的佛弟子不能耽著於法樂之中。如《續高僧傳》中鳩摩羅什大師所寫信給慧遠大師的書信中說:「若樂禪智慧,是法性無照。」意思是說,若愛樂定中的智慧,那也不能如法性相應的。那法樂不是佛弟子所應該追求的,那什麼才是呢?就是必須以眾生的苦為苦,以眾生的樂為樂,那才是真正的菩薩行者。否則菩薩自已追求於法樂而耽溺在其中,而忘了眾生正在受苦,那也與菩薩心菩薩行不相應。

  但當然法樂也是值得佛弟子去感受的,當然這並不究竟,法樂雖比五欲樂高尚的多,但比佛果圓滿的涅槃樂,又是遠遠不及的。但可以說法樂是佛弟子修學路上的「鼓勵用的小小獎品」。


bodybui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剛經》的:「諸法空相」必須從三法印說起。在三法印中「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在諸法無我的條件下,眾生萬物並非有一個獨存、自在、永恆的「我」。即然無有獨存永恆的我,即有無常的生滅現象。


  《金剛經》又云:「如何於一切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是指布施時所觀「三輪體空」。施者不可得、施物不可得、受施者也不可得,三輪皆不可得、是性空的、因緣合會而有的。「不住聲香..」...亦是相同的道理,聲相等六塵,無非是六根所對六境。但沒有恆久的外境能存,皆是因緣合會所生。

bodybui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佛法中言的是「諸行無常」。世間的一切都是幻化的,不實的,只因為因緣的會合,才宛然而「有」。

  但就眾生的無明根源,所存的直覺觀點,都以為世間的一切是常、恆、住、不變異,這是「常見」。無常大家都會說,尤其在面對人生具大衝擊而產生的巨大的改變時。但在面對這些改變時,嘴上說無常,但還是傷心欲絕,那是因為內心的根本無明還是有常見存在。

  眾生的內心直覺上來看萬物依然還是常的。如無法發現自已的心正遷流變化,也無法發現自已一分一秒都在哀老。不然即是對於無常,不願面對,明明在眼前還是假裝沒看見,或對於世間的無常沒有任何的體見。眾生就是如此。

  令一種是「斷見」,以為世間什麼都是空,什麼都是沒有。沒有辨法見到世間「宛然而有」,因緣合會的本質,於是不願在有中而努力,只覺得在世間上的努力是白費的,這是斷見。「斷見」其實也是「常見」的另一面相,以為不真實本身的「常」在。但世間還是有因緣合和而生有的作用,更進而有苦有樂。

  常見與斷自總稱為「自性見」。有自性是獨存的、永恆、自在的。無自性是沒有一個真實個體,生滅現象的。自性見,即是眾生生死輪迴的根本,也是凡夫眾生所具有的。


bodybui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